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是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焦点及重要生命早期的环境接触与这类疾病的神经发育的关系上。而家庭成员接触的环境会出现家庭成员的共享,可能造成疾病的家庭关联性更高。
自从人类驯养狗以来,这种忠诚、顺从、有保护意识的动物为主人提供了友谊和情感上的慰藉。
根据美国宠物产品协会最近的全国宠物主人调查,美国有9400万只宠物猫和9000万只宠物狗。
先前的研究已经确认,早期接触宠物猫和狗是环境因素,这种环境因素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免疫系统功能。
图片转自pixabay
免疫系统被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影响精神分裂和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2019年12月,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Johns Hopkins Medicine)一篇发表在《Plos One》上的文章表明,从小和狗狗的接触甚至可以减少成年后精神分裂的患病率。
文章题目为《Exposure to household pet cats and dogs in childhood and risk of subsequent diagnosis of schizophrenia or bipolar disorder》,中文译名为《儿童时期接触家庭宠物猫和狗,以及之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
◈研究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巴尔的摩一家健康组织的的Yolken和他的同事们调查了儿童在12岁前接触宠物猫或狗与后来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
Yolken和同事于研究中共招募了1,371名参与者,年龄在18岁到65岁之间,其中包括396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381名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594名对照组参与者。记录每个人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出生地点和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作为参与者儿童时期评价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准)。
同时,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被问及在他们12岁前,家里是否养过宠物猫或狗,或者两者都养,并针对参与者出生时(出生前家中就有宠物)、0-3岁、4-5岁、6-8岁、9-12岁这几个特殊阶段家庭是否有养宠物的经历进行统计。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人员发现,13岁前与宠物狗的接触会降低近25%的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这种保护作用在婴儿刚出生就接触宠物和0-3岁接触宠物时最明显,能够降低成年后近50%的精神分裂患病风险。而宠物狗和在研究的整个年龄范围内和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联。
图片转自pixabay
宠物狗对精神类疾病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儿童期与宠物狗的接触上,之前的研究还表明,母亲孕期接触宠物狗也能降低孩子成年后精神分裂和双相情感认知障碍的发病率。4-7岁的儿童接触家庭的宠物狗可以降低抑郁和焦虑的发病率。
婴儿期与童年期接触宠物狗与精神疾病的关联性可能与免疫系统相关。
已有研究表明,由于传染性病原体和药物所导致的孕期和生命早期的免疫激活可能会增加成长后期精神类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反,孕期、婴儿期或儿童期与宠物狗的接触与炎症程度的降低、哮喘、食物过敏等免疫调节性的疾病的低发病率相关。
本文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Johns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儿科神经病毒学的教授Robert Yolken说:“精神类疾病与生命早期接触的环境所导致的免疫系统的改变有关,由于家庭宠物经常为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件事,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
而接触宠物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接触宠物狗能带来抗原刺激下应激反应的减弱,皮质醇的释放以及相应细胞因子的产生。
图片转自pixabay
Yolken也提出了另一种基于“脑-免疫-肠道”原理的可能性,他认为:“也许是犬类微生物群改变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进而增强了免疫系统,或抑制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倾向。”
同时,研究发现,婴儿期或儿童期与猫的接触并没有显著降低精神分裂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9-12岁期间家里第一次开始养猫却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
这样的结果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阐明。
养猫不会降低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可能是与弓形虫病相关,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猫科动物是其终末端宿主。
孕期接触弓形虫可能会导致孕妇早产、流产或胎儿发育畸形等疾病。
图片转自pixabay
Yolken和他的同事E. Fuller Torrey在之前的研究中曾发现,暴露于引起弓形虫病的寄生虫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的人,体内对弓形虫病寄生虫的抗体水平通常也较高。
但是研究人员提醒称,想要更精确地定义婴儿和13岁以下儿童接触宠物猫和狗导致精神疾病的实际风险,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寻找这种显著关联性背后的可能机制。
Yolken说:“更好地了解宠物接触和精神疾病之间关联性的机制会让我们能够制定适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