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脑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脑内而引发的疾病。常见于牧区,犬、狐、猫等为其终宿主,虫卵随这些动物粪便排出,人食入虫卵后作为中间宿主而发病。
食入的棘球绦虫卵,在十二指肠中变为幼虫,入门静脉,经血流进入肝、肺和颅内。在颅内,脑细粒棘球蚴发育成囊状,常见于脑实质内,偶见于脑室内或硬膜外;多为单发、单房性,也可为多发或多房性;囊常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以上。囊内含有头节,可形成子囊。囊虫死后,透明的囊液变混浊,囊壁可发生钙化。与细粒棘球蚴不同,泡状棘球蚴呈芽生方式向外生长、浸润,形成无数小囊,呈蜂窝状;周围组织发生慢性炎性肉芽肿,无包膜形成;病灶中心常有坏死和钙盐沉着。临床上,患者有局限症状,癫痫发作和颅压增高表现;皮内试验和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周围血象及脑脊液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常伴有颅外包虫病,多见于肺和肝。
【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可显示颅高压征象,有时可见囊壁钙化。脑血管造影可见周围血管受压、移位,包绕无血管的病变区。
CT:脑细粒棘球蚴表现为脑内边界清楚锐利的类圆形较大囊性病灶,密度与脑脊液相似或略高,无水肿,有明显占位表现;如囊壁钙化则呈完整或不完整环状高密度带;增强检查,囊壁无强化,在有异物反应性炎症时,可见囊肿周围环状强化。病变阻塞脑脊液循环路径时,可见脑室扩大。
脑泡状棘球蚴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欠清,其内可见钙化,周围常有明显脑水肿;增强检查,病灶周边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并于边缘处可见境界较清的无强化小囊状影。MRI:脑细粒棘球蚴呈圆形、边缘光滑的囊性占位病变,T1WI和T2WI上的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囊周无水肿(图2-7-5a,b)。若病灶即母囊内存在子囊时,则呈分房状表现。MRI对钙化显示不敏感脑泡状棘球蚴于TWI上常呈略高信号;T2WI则呈低信号,其内和边缘常见小囊状高信号灶(图2-75c,d)。病灶周围常有明显脑水肿。增强检查表现类似CT增强所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细粒棘球蚴病影像学表现特殊,在本病流行地区,若患者有颅内疾病症状,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尤其是患者有肝或肺细粒棘球蚴病时,若见到上述典型的CT和MRI征象,可确诊为脑细粒棘球蚴病。本病主要应和脑脓肿、囊变的胶质瘤以及蛛网膜囊肿鉴别。
脑泡状棘球蚴病也具有一定特征,即CT上病变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且边缘可见无强化的小囊,以及T2WI上病变主要呈低信号,并有高信号的小囊,结合居住地和实验室检查,也可提示诊断。本病需与脑脓肿、转移瘤和胶质瘤等病变鉴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