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凌晨,一艘渔运船装载着一条重达152斤的月亮鱼抵达温岭码头。
这条高1米多、宽80多公分的大鱼,浑身银白色,胸鳍、尾鳍、腹鳍和嘴巴是橘红色的,鱼身上有白色好似月亮般的斑点。
在鱼尾巴上栓一根绳子,两个男子需要用扁担很吃力地挑起来,立起来的鱼,有到成年男性胸口那么高。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这条鱼是浙岭渔22588渔船在中国1595海区,底拖网作业捕获的,一起网捕上来的还有很多带鱼,捕捞的时间是1月17日下午。
“我捕了一辈子鱼了,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当时,渔船老大将大鱼冰镇保鲜后,通过海上通讯设备联系了陆地上的朋友,希望帮忙核实一下鱼的具体品种。
朋友把鱼的照片发给了当地海洋渔业部门,核实后并不是保护动物,再在网上搜索发现,这鱼好像是一种叫月亮鱼的鱼类,是可以吃的。
由于鱼太大货仓空间有限,船老大就先托渔运船把大鱼拉回了温岭,自己继续在海上作业捕鱼。大鱼到港后就被当地一位买家花3000多元买走了。
“我平时喜欢钓鱼,但都是淡水鱼,大的有钓上来几十斤的,这么大的海鱼也是第一次见,我们是在朋友圈看到这条鱼在卖,我儿子很喜欢,为了哄小孩开心,我就去竞拍了这条鱼,这么大,我们就担心吃不完,浪费了。”
买走大鱼的凌先生对钱报记者说,拍鱼的时候,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这鱼是恒温动物,日本是拿来刺身吃的,是种上好的食材。不过,当时有好几个买主要拍这条鱼,我拍走后,有个画家联系我,希望借鱼一天给他画画用,鱼还寄存在松门市场冷库里,我明天才能吃到鱼。
钱报记者又联系了借鱼的画家阿斌,对方说,借鱼是用来做鱼拓的,是一种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的技法和艺术,不会影响食用。
“这种鱼,渔船码头还是不少见的,我们海边人都叫它月亮鱼,一般就碗口大小,大的也有脸盆大小,这么大的是很罕见。”钱报记者咨询的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
月亮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鱼?钱报记者就此咨询了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卓诚。
“这种鱼的学名叫‘月鱼’,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温血鱼类,它的循环系统可以像哺乳动物和鸟类一样加热全身的血液,使它在冰冷的海洋深处具有更多竞争优势。”
(图:周卓诚在松门市场拍到的月鱼)
周卓诚还说,“刚好,我前两天在温岭松门市场也见过一条月鱼,但是没有这条那么大,大约就100来斤吧,我拍了照片和视频。如果经常逛海鲜市场,这种鱼还是不少见的。”
根据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渔业部研究发现,月鱼在全世界的海洋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面几百英尺以下的冰冷、昏暗之处。
科学家在美国西海岸进行实地调查期间,收集了捕获的月鱼的体温数据,发现它们的体温通常高于周围的水温。
他们还在月鱼身上安装了温度监测仪,追踪记录月鱼潜入水下几百英尺后的体温。结果发现,即使在深海中水温急速下降,月鱼的体温仍能保持稳定。在海面下150英尺到1000英尺之间,月鱼的平均肌肉温度都比周围的海水高5摄氏度左右。
虽然哺乳动物和鸟类通常都能保持比这高得多的体温,但是月鱼仍然算得上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能够保持全身体温都高于环境温度的鱼类。
研究发现,月鱼的鳃部有个不一般的结构:那些将温热血液带进鳃部的血管,缠绕着那些从水中吸收了氧气后将冰冷的血液带回身体核心部分的血管。
这意味着,从身体核心部分流出的血液,会加热从鳃部的呼吸界面流回的冰冷血液。这个结构就像汽车的散热器一样,是保存体内热量的自然调节器。有了鳃里面这个独特的热交换器,月鱼即使在冰冷的深海,也基本上能够使全身都保持较高的温度,也就是温血的状态。
还有几种鱼类,包括金枪鱼和某些鲨鱼,也能保持身体某一部分的温度,比如肌肉,从而使它们游动得更迅速、更灵活。但是这些鱼类的内部器官,包括心脏的温度都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下降而迅速下降。结果,当它们潜入冰冷的深海时,动作就会慢下来,迫使它们不得不返回较浅的海域去使身体回暖。
但是科学家发现,月鱼会不停地拍动胸鳍来给身体加热,从而使新陈代谢和行动速度加快,缩短反应时间。温血使月鱼在深海游得更快,反应更敏捷,视力更敏锐,会像乌贼一样敏捷地追逐猎物,并且能够长距离移动,是出色的捕猎者。
如今,月鱼丰美的肉质在海鲜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