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是一部风靡全球的著名的卡通片,如我等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人都一定会有与之相关的记忆。相信所有读者都会记得丁丁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忠实的,勇敢的小伙伴——小狗“白雪”。
说实话,白雪的戏份是很多的,甚至是很出彩的,足见作者对“白雪”的偏爱。当时有很多的读者都会觉得“白雪”是一种在中国很难见到的犬种,今天呢?您回忆一下“白雪”的形象,是不是很像“雪纳瑞”犬呢?但事实上,“白雪”并不是“雪纳瑞”犬,不过是一种和雪纳瑞犬一样属于梗犬的一种,叫做“猎狐梗”,这种犬虽然个子小,但却非常的勇敢,坚强,对主人忠诚,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小伙”。
另外,在法语中“白雪”的名字叫“Milou”,应该译为“米卢”。是的,和带领中国男足唯一一次冲出亚洲的神奇教练“米卢”重名了。这个“白雪”的名字“Milou”事实上是作者埃尔热曾经热爱过的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这说明了两点,一,为什么“白雪”戏份那么多?二,比利时人会把爱过的女孩儿的名字给自己的狗,浪漫如此,也让我等见识了。
PS:你敢把初恋的名字取给自己家的宠物么?算了吧,管狗狗叫“小芳”是不好解释的。
〈丁丁在苏联〉:创作于1929年。
这是丁丁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初次出版时只发行了500本,原版后来被炒到了每本五六千法郎。埃尔热在创作时其实并没有去过苏联,书中的绝大部分材料来源于比利时驻俄领事约瑟夫·杜耶1928年出版的一本叫做《面纱后的莫斯科》的书。这本书很难说是完全客观的,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刚经历了十月革命建立起来的苏联是他们最难于理解和感觉畏惧的一个存在。埃尔热在晚年也十分后悔创作了这部《丁丁在苏联》。
这是所有丁丁作品中政治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部,到处可见西方视角中对苏联的批判。但是,以我很浅薄的读书认识来看,文化作品中的“偏见”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这种“偏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存在,它正可以引领我们去读出作品背后产生这种“偏见”的种种原因,可能会是价值观冲突,阶级立场冲突,哲学立场冲突等等。书中一些参观者看到工厂冒出的黑烟,曾惊叹苏联的经济繁荣,但埃尔热借丁丁之眼发现了工厂通过烧稻草造成处处冒黑烟的假象的事实,用于否定当时苏联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
这里补充两点:一,在工业时代的早期,西方国家确实是以处处树立着日夜不停地冒着黑烟的烟囱来代表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程度。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是有这样一个阶段的。二,苏联在建立初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五年计划模式,也是我国今天仍然在采取的经济计划模式),也确实取得了了不起的经济上的成就,在不久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经历了惨痛的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在那一时期,甚至美国都要去苏联取经,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梦想也是要到苏联去工作。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计划经济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合理的国家经济体制。
〈丁丁在刚果〉:创作于1931年。
从第二部作品开始埃尔热就力求作品中各种细节的精确(这也是所有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于是,他开始收集大量的报纸和照片作为绘画的蓝本。当时的民主刚果还是比利时的殖民地,面积是宗主国的近八十倍,这本书曾被指责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和欧洲优越感。丁丁在给黑人们讲课时,最早认识的文字是“认识你们的祖国:比利时”,再后来就被改成了“2+2=?”这样比较中性的内容。
说到比利时对刚果的殖民统治,就要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这位从父亲手中继承王位的年轻君主被后世称作“殖民主义之王”。1867年,他以考察和开发的名义霸占了刚果的大片土地,他也被称作刚果自由邦的建立者和领主。这位利奥波德二世在比利时国内的表现其实是非常好的,锐意进取,体恤百姓,也使得比利时走上了一条很好的发展之路。但是,他在刚果却实行了极其残酷的统治,对刚果人民犯下了累累的罪行。
更离谱的是,当时的刚果实际上是属于利奥波德二世个人的(得有多任性),不是后来我们熟悉的英属、法属殖民地那样的属于一个国家。这位爷在刚果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巨大的舆论压力。直到1908年,在利奥波德二世走到了自己的人生尽头的当口,刚果才转而归属了比利时王国,成为了比利时的殖民地,即比属刚果(今扎伊尔共和国)。
<丁丁在美洲>:创作于1932年。
在这一部作品中,作者埃尔热同样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者叫做文化观点,他同情印第安人,厌恶美国式的大都市和美国式的生活,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总是和危险以及犯罪联系在一起(好像今天也是一样的,纽约、洛杉矶、迈阿密、芝加哥等等美国大城市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与阴谋和罪恶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是这些影视作品大都是美国人自己拍的)。埃尔热的这种观点也代表了典型的欧洲人对于美国人的普遍看法,这样的观点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老牌的欧洲国家眼中,你美国到今天为止仍然就是一个暴发户,论底蕴和文化积淀还差得远。
客观上讲,这一点美国人也得服气,西方政治、法制、价值观的基础——希腊文明在欧洲,而后对今天的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也都发端于欧洲,其成果倒是大都在美洲大陆上发扬光大,也可以说美国今天的强大在其文化、思想、制度层面的诸多内因绝大部分来自于欧洲。
与之前的两本一样(一本写苏联、一本写非洲),这一册读过后,仍然会让读者有一种“生活在欧洲真好”的感觉。不过作者埃尔热后来也改变了些许观点,还和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大师)成了好朋友。
<法老的雪茄>:创作于1934年。
1922年,由卡纳冯勋爵资助,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带领的考古队发现了埃及第十八王朝倒数第三位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一集故事的灵感就来源于此,不得不说作者埃尔热在将近一百年前就给我们演示了什么叫做“追热点”。
关于这个图坦卡蒙我们可以稍微多说两句。古代埃及的法老在死后都是要厚葬的(就一定会招贼),而我们最熟悉的金字塔就是法老的陵墓(就招了贼),但是后来埃及的法老们发现金字塔由于太过雄伟壮观(就是目标太大、太明显、太显摆),实在是太容易成为盗墓贼的目标。为了避免以后法老们死后的陵墓被盗掘,法老们就决定不再费时费力地建造金字塔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墓,而选择了低调很多也更隐蔽的“帝王谷”建造陵寝。并且在建造真正的陵寝的同时,还建造了很多的“疑冢”用来迷惑盗墓贼,这样的做法其实我们也不陌生,曹操就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但是,但是,但是,法老们的苦心都被尼罗河水冲跑了,防贼的效果很不好。到了霍华德·卡特带领考古队到达帝王谷时,这里所有的法老陵寝几乎都已经被他们的“前辈们”洗劫一空了,要说到了这时候还是得多读书有知识,卡特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不对,应该还有一位法老漏网了,他就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图坦卡蒙,于是就命令手下:给我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出资人卡纳冯勋爵就要撤资不玩儿了的当口,这位在今人眼中最为著名的图坦卡蒙法老“重见天日”了,他的黄金面具相信所有的人都在书上或者电视上见过不止一次。
这里也多说几句这位年轻的法老,他其实是一位很悲催的帝王,他本人实在是没有他的面具帅,因为他的爹娘是近亲结婚,这导致了他一直体弱多病,不到二十岁就挂了(和同治皇帝差不多,说的是死时的岁数差不多,人家同治皇帝是过于关心基层娱乐工作者,操心而死的),而且没有子嗣,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到他这儿就算是绝后了(十八王朝最后两位法老都是属于重臣,并不是法老家族的后人)。另外,图坦卡蒙的陵寝有这样几个特点:寒酸、逼仄、仓促(这与他死得早有很大的关系)。
出资人卡纳冯勋爵听到了这个好消息之后,非常兴奋地表示他要亲自过来看看(相当于公司上市了主要投资人要来敲钟),于是勋爵就这样“作死”了。打开陵墓的时候勋爵被一只蚊子在左脸颊上叮了一下,不久伤口感染就死在了开罗。这就是更加著名的一系列的“法老的诅咒”的开始,据说在图坦卡蒙的墓中刻着这样一句话:“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 死神之翼就将降临在他的头上”。从这一集开始,丁丁越来越像一位侦探(像少年版的印第安纳·琼斯)而不是记者。而新出现的角色双胞胎警探汤姆生、汤普生兄弟的灵感来自于作者埃尔热的父亲和叔叔,大反派拉斯泰·波波多斯作为丁丁一生的敌人也出现了。
PS:1.民间组织中,盗墓贼实在是一群效率高且技术含量也高的神一般的存在;2.要问古今中外修坟技术哪家强?中国陕西秦始皇!
<蓝莲花>:创作于1936年。
这是丁丁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为了保证作品中细节的准确性,他请教了当时的留学生张充仁,并和他成为了一生的朋友,张充仁也成为了作品中“小张的原型”。这部作品摆脱了当时欧洲丑化中国人的流俗,涉及到了“九一八”事变,画作中也出现了“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分别以官方和自发的形式去到了遥远的欧洲和北美,算是正式地参与到了已经来到的“全球化”中,并且都是以劳工的形式,这也说明了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起初只能以最基础的出卖体力的方式参与到较高的生产力体系中去。去欧洲是由官方(北洋政府)派遣的,参与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劳工们没有真正地参与战斗,主要从事的是以挖战壕为主的体力劳动。一战结束后,我们作为胜利的一方参加“巴黎和会”吃了亏(只参加了挖战壕,列强们是不会瞧得起你的,当时还很落后的美国在一战中也是处处被鄙视的),国内就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
去北美的劳工时间要早一些,大概在十九世纪中叶,是由民间自发的,起初是去加州挖金矿,后来主要是去修铁路,今天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铁路都是由当时去北美的中国劳工修成的(非常非常多的中国劳工永远地躺在了这些铁轨下),中国的劳工勤劳肯干而且所要的工资也少于当地人(到美国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事实上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以就渐渐地受到了北美当地劳工和人民的激烈抗议和抵制。
最终在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具有种族歧视性质的法案,这就是著名的《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被废除。这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代表作品《大地》,也是从正面描写当时中国农民的形象,其作品的影响巨大,深深地改变了当时在美国人眼中被丑化了的中国人的形象)和宋美龄都曾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为我们在战火中挣扎的祖国大声疾呼,这都为这一法案的废除起到了推动作用。
<蓝莲花>出版后,日本驻卢森堡的大使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你们这不是给孩子看的东西,这涉及到了整个东亚的问题!”1939年,宋美龄曾邀请埃尔热访问重庆,可见当时的国民政府是多么感激这位远在欧洲的国际友人(就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比利时作家),但由于战事紧张未能成行。直到1973年,埃尔热才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也就在那一年,深爱着中国的赛金花老人与世长辞。
<破损的耳朵>:创作于1937年。
在到过了苏联、非洲、北美和东亚之后,丁丁终于来到了南美洲。在作品的开头,丁丁听着广播起床并且做早操,这是非常典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广播体操和宜家家居是“同乡”,都起源于瑞典,1935年传入比利时)。
这一册故事的背景是玻利维亚与巴拉圭的三年战争,这是一场1932年到1935年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为争夺格兰查科北部而进行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人们在该地发现了石油,此后两国为争夺石油资源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从1928年起,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武装冲突。而当时世界上的几大石油巨头以及邻近国家也都纷纷被卷入其中,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维亚,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阿根廷支持巴拉圭,这种形式的战争也就是在国际政治领域常常被提及的“代理人战争”。这次由于作者埃尔热的疏忽,没有对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地了解,也就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一处香蕉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了人物的头上,但是埃尔热把香蕉的方向搞错了,香蕉在树上时是向上生长的,作者显然是把在水果摊上看到的香蕉直接画到书里去了。
<黑岛>:创作于1938年。
二战爆发前,丁丁终于在游遍了几乎所有大洲后回到了欧洲。埃尔热这次选择让丁丁出现在苏格兰面对纳粹德国的伪钞团伙。通过制作伪钞来扰乱甚至搞垮对手战时的经济秩序的方法并非德国人的发明(实际上同盟国这面也早有伪造德国马克的计划),但是在近代历史中无疑德国人是做得最成功的。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市面上流通的英镑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出自德国人之手,该计划以其主管领导的姓氏而被称作“伯恩哈德行动”。
这部作品也受到了当时的几部新兴电影的影响,其中融合了希区柯克的<第三十九级台阶>、<金刚>和一部有关尼斯湖水怪的电影的元素。同时在这部作品中还出现了今天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广告植入,如火车车厢上出现了著名的威士忌品牌Jonnie Walker,但是在第二版中Jonnie Walker被换成了一个虚构的品牌,不知是广告费没有谈妥亦或是人家Jonnie Walker告埃尔热侵权。
<奥托卡王的权杖>:创作于1939年。
书中的西尔达维亚和博尔多利亚两个国家是虚构的,埃尔热很可能是受到了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这一事件的启发(随后同样是在1938年,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德、意四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为代价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在这一年爆发,德国先是在1938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转年过来又吞并了捷克全境,直到1939年9月进攻波兰,二战爆发)。
从博尔多利亚士兵手持的武器和他们所穿的军服的样式上就能看出,这是作者暗指纳粹德国。这一册在现实中也准确地预测了欧洲局势的发展,连载3个星期后二战就正式爆发了。丁丁在故事的结尾劫持了一架BF109飞机用于逃走,这种飞机也是德国在二战中所使用的主战机型,德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哈特曼少校就是驾驶着这一型号的战斗机创造了人类空战史上击落352架敌机的空前绝后的战斗记录。
<金钳螃蟹贩毒集团>:创作于1941年。
“二战”中比利时被德国占领,埃尔热不得不降低其作品的政治性。这部作品曾经在纳粹控制下的法语报纸上连载,当时的报纸上充满着歌颂纳粹的文章,由此让埃尔热在战后饱受争议。在这一册中,丁丁系列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阿道克船长登场,埃尔热曾经说过,丁丁像他的儿子,而阿道克船长则像他本人。船长嗜酒、脾气直率,一大特点就是总爱发明各种各样的骂人的花样,他在丁丁系列作品中共发明了220多个骂人的词汇,但这些骂人的词汇也不是所谓的“粗口”,而是些“椰子”、“氧化物”、“膏药”等等奇奇怪怪的词汇,可以理解为作为儿童读物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教小孩子认“生词”。
<神秘的流星>:创作于1942年。
从上一部作品开始,埃尔热把创作的精力从异域风情的描写转向人物的刻画上,也可能是为了避免纳粹的审查,这一部作品中反派的船上挂了美国国旗(其实远洋船舶挂什么国旗和这艘船属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船东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是有外贸或者航运知识背景的人都应该知道目前全球大概有近三分之一的远洋船舶都挂着“方便旗”,我国的中远、瑞典的马士基等国际级航运公司也都存在着大量的挂“方便旗”的远洋船舶,“方便旗”中比较知名的是“巴拿马”)。
战争让整个欧洲悲观消沉,因此埃尔热也有意地把作品的题材转向超现实主义,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暂时”地远离悲观的现实。作品中对细节的把握依然非常出色,巨型的望远镜和科考船都是参考了实物进行创作的(好作品能够流传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放进去,所以好作家一定要学好历史,用好历史)。有趣的是,尽管双方都采用了如此“高科技”的手段进行争夺,但是他们仍然还保留着殖民主义的文化特征,谁插上了旗帜,另外一方就会自觉地退避三舍,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欧洲的“贵族精神”或者“骑士风度”。
众所周知,南极是没有主权归属的,它属于全人类,但是北极就非常的麻烦和热闹。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北欧的几个国家都在积极地争夺着北极的主权,前几年俄罗斯在北冰洋的海底插了一面小小的钛合金的俄罗斯国旗,结果就引来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利益相关国的高度关注,足以证明“插旗占地儿”到了今天仍然还有巨大的政治象征意义。
<独角兽号的秘密>&<红色拉克姆的宝藏>:创作于1943年&1944年。
从这两部作品开始,埃尔热开始频繁地采用姊妹篇的做法,每两个故事间会有紧密的联系。这两部作品都是关于寻宝的故事,丁丁和他的伙伴绕了大半个地球最终找到了宝物。埃尔热本人认为,<独角兽号的秘密>是他最好的作品,而<红色拉克姆的宝藏>则是他当时销量最大的作品。从这部作品开始,他不再满足于看照片,在画船和飞机时会单独制作模型进行参考。另外,他以瑞士物理学家奥古斯特-比加尔为原型创造了卡尔库鲁斯教授的形象,这位物理学家还是首位乘坐热气球在平流层飞行的人,70岁时还曾打破世界深海潜航记录。另一个要素玛林斯派克宫也出现在了作品中,她的原型是法国著名旅游胜地卢瓦尔河谷的一座城堡。
<七个水晶球>&<太阳的囚徒>:创作于1948年&1949年。
1944年9月,盟军解放了比利时,由于在战争时期连载了丁丁作品的《晚报》曾与纳粹合作,报社的所有人员都遭到了解雇并且被禁止再从事与出版行业有关的工作。埃尔热也同样受到了影响,一段时间之后,经过一位抵抗运动的英雄居间斡旋,埃尔热才又得以在新创刊的《丁丁周刊》上继续进行创作。在战后,埃尔热对于资料的获取也更为方便,甚至可以看到美国出版的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今天依然是该类杂志中的佼佼者),这使得产生出了更加吸引人的域外风情。不过还是犯了一个错误,作品中表现出印加人不了解“日食”现象,这又一次体现出了欧洲人的“傲慢”,实际上位于今天秘鲁的印加人和位于今天墨西哥南部的玛雅人都在天文学研究方面有了不起的成就。
<黑金之国>:创作于1950年。
这个故事的构思起于1939年,但因为战争和新闻审查的原因被迫中止。故事的背景是英国托管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最初的版本中,曾有作为恐怖分子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出现(1946年7月22日,犹太复国主义者中的恐怖主义分子曾经在英国托管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卫王饭店”爆炸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包括平民的伤亡,以报复英国政府在支持犹太人建国这一事件上左右摇摆的态度),后来被修改掉了,所有的希伯来文也都被改成了阿拉伯文。
卡利斯酋长这个人物是埃尔热在读了沙特的创建者伊本沙特的传记后创作出来的。与<奥拓卡王的权杖>里的德国战机BF-109对应,这部作品里也出现了英军在“二战”时的著名战机“喷火”。在<黑金之国>的创作过程中,对于画面的要求和对商业价值的期望让埃尔热背负着很大的压力,1949年他曾经不辞而别独自去了瑞士,4个月后才回来。有一副画可能是埃尔热真实生活的写照:丁丁高高在上,神色严厉地盯着漫画家,白雪叼着一根骨头,而作者却在疲惫地伏案工作。
<奔向月球>和<月球探险>:创作于1953年和1954年。
埃尔热很可能对纳粹德国后期的科学研究很感兴趣,他创作这两部登月题材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于德国的V2火箭(纳粹在失败前期还尝试了制作原子弹、煤制油等等尝试,但均未成功,但是这期间有关的科学研究为后来的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前,美苏两国都得到了纳粹德国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据说美国人抢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苏联人抢德国的设备和图纸,后来美国获得了空间军备竞赛的胜利,说明还是人才更重要),各自以此作为了后来空间技术的基础(才有了后来冷战中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对抗)。
埃尔热在创作之前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咨询,其画作中的内容与十几年后美国人实现登月的现实高度吻合。如今,当时创作用的火箭模型还在存放在布鲁塞尔埃尔热基金会的办公室里。1950年,埃尔热创作期间,他再次感觉到灵感枯竭,又一次出走了18个月(作家都爱这样,一写不出东西就出门旅游去)。他回来后创建了一个工作室来进行创作(与宫崎骏大爷的情况类似),在这本月球系列完成后,他说道:“关于星际旅行,我已经竭尽所能了。”于是,丁丁在早于尼尔阿姆斯特朗16年前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登月的第一人。
<卡尔库鲁斯案件>:创作于1956年。
与上一部作品一样,埃尔热在这一部作品中设置的超声波武器的悬念也来自于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相关研究,不过背景换成了“冷战”时期。在创作过程中,埃尔热首次外出采风,画册中出现的瑞士风光遵循了现实主义的风格。故事中的托波利诺教授的名字是个隐藏的玩笑,他借此向好莱坞和迪士尼致敬,因为“米老鼠”在意大利文中就叫做“托波利诺”。丁丁的外形来自埃尔热的弟弟,他的发型几乎和丁丁一模一样,总是被人们叫做大丁丁(好污),由于当时丁丁已经在欧洲具有了一定的名气,埃尔热的弟弟经常被人们认出,不堪其扰。
<红海鲨鱼>:创作于1960年。
卡尔库鲁斯教授发明出了神奇的立体复制机,这引来了大反派拉斯泰波波多斯的觊觎。这一类题材从战后到“冷战”结束前都很正常,当时欧洲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够研制出某种比原子弹更厉害的武器,用以对抗已经具有这种超级武器的美国,后来的事实证明“原子武器”还是成为了人类的“终极武器”,至少目前其地位无其他武器可以动摇。这一切也可以理解为埃尔热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毕竟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对照着照片来进行创作的。
<丁丁在西藏>:创作于1960年。
在这一部作品中,由于受到了梦的预言,丁丁动身前往西藏去援救自己的中国好朋友张充仁。一直以来,西方人进入西藏探险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出于救人当然是政治上最正确的,可以避免受到任何的指责。但这一册书中的实质性内容还是探险,毕竟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对探知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具有巨大的兴趣的,不能否认这种“兴趣”是来自殖民时代对其他地域上可能存在的财富的巨大想象。“雪人”的传说构成了故事中悬念的主要因素,关于“雪人”的真相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埃尔热更愿意把“雪人”塑造成一个心地善良的类似金刚的动物,并认为“他有一颗人类的灵魂”。
<绿宝石失窃案>:创作于1963年。
也许是厌倦了到全世界去冒险,这一集里丁丁哪里也没去。故事非常类似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线索很多,但是许多线索都是作者为了误导读者而故意设置的,这本画册类似于一个智力游戏,谜底就隐藏在第一页的一幅图中。吉卜赛人在这部作品中提供了异国风情,但也成为了被怀疑的对象,埃尔热悉心研究了他们的风俗,对他们寄予了真正的同情。这部作品和以前的丁丁故事有些不同,更像是一个静态的沙龙喜剧,猝不及防的读者感觉到了挑战,因此在市场上的销量出现了下滑。敏锐的埃尔热发现了这个情况后,迅速地在接下来的两部作品中又改回了其作品原有的风格(成功的剧集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随便的改风格,会遭到观众的炮轰和抛弃的)。
<714航班>:创作于1968年。
埃尔热开始对反派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我的那些坏蛋在名声扫地后反而显得可亲了一些,他们是坏蛋,但不过是些可怜的坏蛋罢了。”可能是为了弥补地理上的缺憾,这一次丁丁终于要飞往澳大利亚了,但却在中途飞机被劫持迫降在一个太平洋的小岛上。令人意外的是,故事的末尾出现了外星人,这也可以看做是埃尔热创作能力衰退的一个表现,不得不求助于这类非现实的素材。但他对书中神像的刻画依然细致,充分传达了原住民宗教的特点。读者来信集《埃尔热信件》中曾记载,有一个小伙子曾经写信给埃尔热,希望能够作为一个角色出现在书中,最好还要和船长握手,埃尔热满足了这位热心读者的要求。
<丁丁和流浪汉>:创作于1976年。
丁丁系列旅程的终点是南美洲。埃尔热累了,丁丁和白雪也不再因为新的旅程而兴奋了,阿道克也不爱喝酒了。除了白雪,埃尔热还让自己的暹罗猫也出现在了画作中。丁丁再次被卷入了南美洲的权利斗争中,这次他站在反抗独裁统治者的游击队一方。丁丁穿上了牛仔裤,但他的疲惫使他在追赶时代的时候力不从心。阿道克船长在故事的末尾穿上了爱马仕。几十年过去了,即使埃尔热仍然嘴硬说自己还准备创作下一个故事,但是这些细节都在透露出丁丁和船长已经越来越属于城市而不是冒险。在这一集中,独裁者的命运要比卡扎菲好的多,他得到了一张机票远走高飞,相当于是被放逐了。同样远走高飞的还有丁丁和船长,他们说:“能够重回马林斯派克宫真是死而无憾啊!”他们都老了,丁丁系列也到此结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