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狗粮知识

孔雀喜欢吃什么食物(针对于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做好饲养和管理)

养殖蓝孔雀是一项备受追捧的农业养殖活动,然而,要确保蓝孔雀健康生长并展现其美丽的特征,养殖者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实施适当的饲养和管理措施。

孵化期的管理

自然孵化

在养殖蓝孔雀过程中,为了成功孵化出孔雀蛋并且还要保证幼雏的成长率,可以利用抱卵本能较强的乌骨鸡或土种草鸡来进行代孵,并借助醒抱药物来唤醒母孔雀。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孵化成功率,并减少孔雀孵化期间的人工操作和干预。

 

在代孵过程中,如果选择体型较小的抱鸡,每次只能承载4至6个孔雀蛋。但这样可以保证抱鸡在孵化箱内有足够的空间和舒适度,以更好地进行孵化工作。

为了保持孵化箱的卫生和环境质量,应每天上午和下午定时放出或抱出抱鸡进行排粪。在此过程中,确保抱鸡能够获得充足的饮水和适量的谷粒饲料,并在约15分钟后将其抱回孵化箱继续孵化。

 

孔雀的孵化期为26至28天,在此期间,养殖者需要定期验蛋以确保孵化进展顺利。通常在第7天、14天和21天左右分别进行验蛋,检查蛋内胚胎的发育情况。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或不受精的蛋,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健康孵化的顺利进行。

人工孵化

除了依靠自然孵化,还可以利用电孵机来进行孔雀蛋的孵化。在选择电孵机时,通常选择能够同时孵化500个种蛋的孵化机,并确保其容量为5立方米。为了适应孔雀蛋的尺寸,还需要对孵化盘进行适当的改造。

 

在孵化的过程中,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平面孵化器内,温度应保持在38.5~39.5℃之间,而立体孵化机内的温度应在37.5~38℃之间。孵化室的温度应维持在24~27℃之间。在育雏期,温度可适度降低0.5℃。选择采用恒温孵化或变温孵化取决于养殖者的具体生产需求。

除了温度,湿度的控制也十分重要。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65%之间,而在雏雏期最好提高到70%。孵化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70%之间。适当的湿度有助于孔雀蛋的正常孵化。

并且在孵化过程中,翻蛋是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前7天,最好每隔0.5~1小时翻蛋1次。接下来的第2周,每隔1~2小时翻蛋1次。在此之后,每隔3小时翻1次蛋即可。在出雏前的最后3天,停止翻蛋操作。

除此之外,晾蛋也是重要的环节。孔雀蛋的蛋壳较厚,因此需要在孵化过程中适度控制温度和湿度。开头几天应避免温度和湿度过低,而后期则需要适度通风和增加湿度,以确保幼雏能够顺利孵化。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蓝孔雀的育雏期为两个月,通常采用人工育雏法进行管理。在1至20天龄期间,常采用网养或笼养的方式。对于网养,每个网架的尺寸一般为长250厘米、宽200厘米,底网高度为60厘米。为了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育雏室内外都应设有栖架,供雏孔雀栖息和活动。同时,也可以采用雏鸡用笼进行笼养,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雏孔雀出壳后,应将它们放置在保育箱内。在最初的1至3天内,保持温度在30-31摄氏度之间,而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温度要求保持在28摄氏度以上。开始喂食时,首先使用0.4%浓度的商用锰酸钾水,然后逐渐过渡到鸡化料和货粉虫。

雏孔雀非常喜欢吃黄粉虫,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提供适量的黄粉虫。在周龄后,可以将它们放入适宜大小的人层笼中进行育雏。一种常见的笼子尺寸是100厘米 x 70厘米 x 40厘米。在1至2周龄时,每格养10只锥雀;3至4周龄时,每格养6至8只;5至8周龄时,每格养5只。当雏孔雀达到8周龄后,将它们转移到育成雀栏中,每栏养10至12只。

 

在育雏过程中,应该在笼底放置一层消过毒的麻袋片,为了保持笼内的干净整洁,需要对其定期进行更换。并且料槽和水槽应全天提供饲料和水源。在饮水中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B水液,每天定时补给黄粉虫。在雏孔雀达到8周龄后,逐渐引入青料。在5周龄时,可以使用鸡IV系疫苗进行饮水免疫,一次即可。

除此之外,每个饲养群应保持在30~35只雏孔雀左右,每只雏孔雀需要大约占用0.6平方米的栏舍空间。随着雏孔雀的日龄增加,应适度降低饲养密度,以确保它们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为了饲喂方便,可采取自由取食和饮水的方式,确保雏孔雀可以随时进食和饮水。并且还需要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因为噪音惊动群雏孔雀。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栏舍的消毒工作,驱除虫害,进行防疫工作,灭鼠等措施。此外,及时隔离检查患病的雏孔雀,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中雀的饲养管理

当雏孔雀长至8周龄时,它们可以转移到适合成年阶段的饲养环境中,即雀舍。每个雀舍的面积约为30平方米,可以饲养10—12只中雀。为了保持雀舍的干燥,地面应铺垫35厘米厚的粗沙,并提供沙浴的条件,供雏孔雀进行自我清洁。

在饲养方面,最初可以喂养中鸡料,并逐步加入粮食和豆类。每天补充少量熟鸭蛋或黄粉虫作为营养补充。此外,每天供应一次切碎的青料,为雏孔雀提供植物纤维的补充。雀舍内应放置保健砂,供雏孔雀调节消化系统和维持肠道健康。

 

中雀饲养至秋后,大约6个月龄时,如果打算用于食用,可以进行适当的育雀并进行宰杀。宰后的胴体外观美观,色泽浅黄,肌肉层厚,肌纤维嫩滑,屠宰率可达75%。每只雀的饲料消耗量约为15千克,肉料比约为1:4。

当中雀饲养至一年半左右时,逐渐趋向性成熟阶段。此时需要进行选种和选配的工作,选择生长发育正常、健康、双脚强壮、耻骨距离适中的个体作为后备雀。

 

在繁殖的时候,公雀比例应为2至3只公雀配一组母雀。它们可以被固定在栏舍中饲养,直到母雀开始产蛋。在这个阶段,需要适当控制能量的饲料供应,以避免脂肪的积聚,对繁育产生不良影响。通过保持适当的公雀比例,可以确保繁殖群体中的性别平衡,提高繁殖效率。

 

成年期的饲养管理

孔雀的成年期通常指的是已经超过2年的产蛋期孔雀或休产期孔雀。在种孔雀的舍饲过程中,每栏公雌配比应为1:3~5,每组孔雀需要占用约15平方米的栏舍空间。栏舍的面积应为5米*10米,室内外的空间各占一半,并且需要确保网高为5米。网孔的尺寸应为1.5厘米*2.5厘米,此外,运动场上还应种植一些遮阳植物。

 

在孔雀舍饲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时定量的饲喂,并保持环境的安静。同时,卫生清洁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清理栏舍,保持干净的环境,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繁殖期管理

蓝孔雀的繁殖期通常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之间。然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蓝孔雀的繁殖期往往可以被提前或延长,从而扩大了其产蛋季节的范围。

在正常情况下,种用蓝孔雀的培育可在雀的年龄达到22至24个月时开始产蛋。产蛋期一般为3月至8月,通常在农历“惊蛰”前后开始。每只母雀可产下28至35枚蛋。

 

为了保证受精率,种群中的公雀与母雀的比例应控制在1:2-3的范围内。每个栏舍内只能养一只公雀,并配备2至3只母雀。不应同时在同一个栏舍内饲养两只公雀,否则在交配期间,公雀之间会发生争斗,从而影响受精的效果。

再加上孔雀的理想利用年限为5至6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种蛋的受精率会逐年降低。孔雀主要在每天上午8:00至9:00和下午16:00至17:00进行交配。在交配前,雄雀会展开美丽的尾羽并发出咯咯声的求偶信号。为了促进交配成功,应保持环境的安静,并禁止围观。

 

孔雀的产蛋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天下午17:00至21:00之间。它们通常选择栏舍遮阳角落的沙土地区来挖一个小窝并产蛋。为了方便管理,也可以人工提供旧汽车轮胎并在中间放置一些稻草作为巢窝,以调教孔雀产蛋。为了减少种蛋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应在晚上22:00之前多次捡拾蛋。

 

四季管理

春季管理

在繁殖季节,孔雀的活动量增加,采食量也相应增大。为了满足其营养需求,应及时调整饲粮,并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

此外,还需在栏舍的角落处应设置产蛋箱,为孔雀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产蛋环境。产蛋箱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保大小适宜,容纳孔雀的体型,并提供一定的隐私。

 

夏季管理

在气温高、多雨、湿度大的环境中,孔雀的采食量通常会减少,从而导致产蛋量下降并逐渐停产。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孔雀的食欲和增加产蛋量。首先,应多喂精料,确保孔雀摄取足够的营养。精料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孔雀的健康和促进产蛋。

另外,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出现饲料霉变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饲料的质量管理,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干燥。

 

同时,保持栏舍的清洁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清理栏舍内的粪便和杂物,保持通风良好,并提供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如遮阳网、喷水降温等,以减轻孔雀的热应激和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秋季管理

尽管秋季气温适宜,但温度开始下降,日照时间也缩短,这正值孔雀正常生理换羽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调整饲料组成,减少或停止添加油料饲料。此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强制性换羽,以缩短自然换羽的时间,并获得优质且高价值的羽翎。

 

在换羽期间,适当控制水、饲料和光照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水的供应时间来刺激孔雀的换羽。在饲料方面,可以逐渐减少油料饲料的添加量,以减轻对新羽毛的油脂污染。此外,调整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以满足换羽期间孔雀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冬季管理

在天气寒冷的季节,除了做好御寒保暖工作外,我们还需要调整孔雀的饲料,增加谷粒和油料种子的供应量。这些食物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帮助孔雀应对寒冷的环境。此外,我们可以在栏舍地面铺设一些垫料,既能提供保暖效果,又要注意保持适当的通风,以确保空气流通。

 

根据蓝孔雀的不同发育阶段和需求,养殖蓝孔雀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饲养和管理措施。我们应该确保提供适宜的饲料、温度、湿度和环境条件,同时重视定期的清洁卫生等工作。养殖蓝孔雀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饲养和管理措施。我们应该确保提供适宜的饲料、温度、湿度和环境条件,同时重视定期的清洁卫生、防疫和防治寄生虫病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