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性杀鼠剂中毒是最常见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因此通常杀鼠剂中毒后出血比较隐蔽,主要发生于体腔或肌肉群之间,所以诊断比较困难。尽管检查结果可能疑似该病,但是并没有特异性高且相对简便的实验室检查能将其确诊。常见的临床治疗失误是维生素K1的剂量和疗程不足。
1.什么是维生素K依赖型凝血因子?
维生素K依赖型凝血因子主要包括四个:因子Ⅱ(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蛋白C和蛋白S同样是维生素K依赖蛋白,但是其具有抗凝活性。
2.维生素K依赖是什么意思?
因子Ⅱ、Ⅶ、Ⅸ、Ⅹ都是由肝细胞合成并无以活性或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分子上的谷氨酸被羧基化后才具有活性,而这个羧基化的过程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所以,当维生素K缺乏时,这些因子仅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3.抗凝血性杀鼠剂是如何影响凝血功能的?
以对苯酚形式存在的维生素K对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化时羧基化作用和环氧化作用十分重要。当这些凝血因子被活化时,维生素被转换为无活性的形式,而其活化形式需要酶的还原作用才能再生。抗凝血性杀鼠剂能抑制酶的还原作用,从而降低维生素K的活性,最终导致维生素K依赖型凝血因子的活化受影响。
4.除了杀鼠剂中毒,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维生素K受抑制?
维生素K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随着脂肪酸被肠道吸收。所以凡是能导致脂肪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的疾病都能引起维生素K的缺乏,包括炎性浸润性肠病、淋巴管扩张、胰腺外分泌不足和胆汁淤积。胆汁酸能促进肠道对脂肪的吸收。长时间口服抗生素(头孢菌素二代和三代)会因细菌合成受阻,而造成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这些情况一般都仅作临床参考,很少会引起严重的维生素K缺乏。
5.一代和二代杀鼠剂中毒和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一代羟香豆素类包括华法林和双香豆素,二代羟香豆素类包括大隆、溴敌隆和鼠得克。一代印二酮类有敌鼠、氯敌鼠、鼠完和杀鼠酮。二代羟香豆素类和一代印二酮类的作用要明显强于一代羟香豆素类。
这些香豆素的潜在毒性至少能持续数周,甚至在有些病例会持续数月。因此治疗的最短疗程为3周,而且在最初的一周必须保证没有出现衰竭的情况。
6.杀鼠剂中毒后最快多长时间会表现出中毒症状?
中毒后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时间取决于动物摄入的毒物的量和动物本身的活动程度。毒力强的香豆素会在数小时内引起动物的出血。中毒症状可在2d到1周后出现。活跃的动物比安静的动物更容易出现出血的症状。
7.维生素K缺乏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Ⅶ是半衰期最短的维生素K依赖型因子,因此其非活化形式的存在时间最短。所以首先应考虑检测凝血因子Ⅶ的活性。PT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活性,在动物表现出临床症状前,其结果就会延长。随着病程的延长,当其他维生素K依赖型因子占主导地位时,其他检测项目,如aCT和aPTT也会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PT正常,而aPTT延长,则几乎可以排除维生素K缺乏的可能。
8.维生素K缺乏的治疗程序是什么?
如果误食毒鼠强的时间不长,则应该立即催吐或洗胃来防止中毒。一旦表现或怀疑出血,则禁止催吐或洗胃,因为这很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出血。如果出血量及出血的部位临床意义不大,则应考虑给予维生素K1。因为维生素K是脂溶性维生素,所以最好皮下注射或经口给药。肌肉注射在提升血液维生素K浓度上,不如前两种方法快速,还可能造成肌肉内血肿。静脉注射维生素K同样也不能有效提高血维生素K的浓度,还有过敏风险。如果是一代羟香豆素类中毒,且动物已不再接触毒物,则5d治疗即可。如果是二代羟香豆素或茚二酮类中毒,通常需要治疗3周,并且在第四周再次检测时各项指标正常才可以终止治疗。
9.对于小动物,其他的维生素K能否用于治疗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3(甲萘醌)是其他唯一能应用的药物。维生素K3价格相对便宜,但效果较差,且需要数天治疗才能达到所需的浓度。且维生素K3治疗不应替代维生素K1的治疗。
10.如何治疗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给予维生素K1后,至少需要数小时的时间,维生素K依赖型凝血因子才能被激活。所以在给予维生素K1的同时,需要给予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浆(血型匹配)以补充活化的维生素K凝血因子。维生素K1治疗需要和血液制品同时注射。如果动物的红细胞指标下降到正常范围以下,需要考虑输注经过配型、主测和次测交叉试验的红细胞制品。
11.维生素K1停药后需要做什么检测?
停药大约3h后,需要检测PT或PIVKA作为基础值。在停药48h和96h重复检测PT和PIVKA。这三个时间点任一出现PT或PIVKA延长,都需要恢复维生素K1的治疗且至少持续数周并再次检测。在停药后96h内,如果动物表现发热或食欲减退,则很有可能是再次出血,故需要全面地检查。
12.除了杀鼠剂中毒外,次级凝血功能障碍还见于哪些情况?
肝病、DIC以及出现针对凝血蛋白的循环抗体都会导致动物表现出与杀鼠剂中毒相似的症状,如血肿、体腔或肌群间出血、关节腔出血。因为肝病和DIC都会导致PT和aPTT延长,所以很难鉴别,尤其是当DIC继发与肝病时更难鉴别。病史、临床表现、血小板数、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浓度、肝脏生化指标以及超声检查可能有助于鉴别。循环中出现凝血蛋白抗体的情况在小动物临床少有报道。凝血因子Ⅷ缺乏见于犬血友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