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狂犬病高发的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各类动物都容易烦躁冲动,而人们穿戴较薄,动物暴露(被咬伤、抓伤等)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一般而言,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包括犬、猫等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蝙蝠),因此,常见的猫、狗等动物致伤时要打狂犬疫苗可以说是医学界的共识。
然而,对于其他一些动物,比如老鼠咬伤后是否需要打狂犬疫苗,医生们却依然有所争论。悬壶社群中就曾有医生就“老鼠咬伤是否应该打狂犬疫苗”提出过疑问,而群内医生们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有的医生认为,被老鼠咬伤后,为了安全起见还是需要打狂犬疫苗,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狂犬病可是不治之症!



而另有医生则表示,老鼠咬伤后得狂犬病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需要打狂犬疫苗,甚至当地疾控中心的培训内容也显示不需要进行狂犬病的预防。



对于这一问题,医生们的看法各不相同,那么,医学界难道对于它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了吗?实际是有的。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次报告》中明确指出:“对世界范围内有狂犬病流行的野外和居民区数以万计的啮齿动物的检查显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狂犬病病毒的终端溢出性感染。这说明这些动物既不是该病的贮存宿主,也不参与该病的流行和传播”。
所谓终端溢出性感染是指啮齿动物(如老鼠)自身不会相互传播狂犬病,老鼠只可能是在偶然被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在未被咬死的情况下逃脱,存活若干天直至发病,然后又恰巧有机会咬伤人....这一系列事件的每一个环节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小,最终全部发生的概率接近于零,所以老鼠对狂犬病流行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内附《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而在实际临床观察中,老鼠感染了狂犬病后又有机会将狂犬病传播给人的确切病例也尚未发现。
笔者通过网络检索了“老鼠致狂犬病”的相关信息,发现虽然有一些报道,但其内容质量与真实性有待考证。
如中国知网中关于“家鼠引起的狂犬病”的相关文献中,发表时间基本都在2000年以前,且内容均较为简略,其中甚至不乏有文献仅为作者的个人猜测。
而在网络中,2018年有媒体报道了一则关于“广西全州一男子被老鼠咬伤后发作狂犬病”的新闻,然而,该新闻中所描述的患病男子从症状表现上并不就能确定为狂犬病,而后续也未见有媒体跟踪报道患者是否因此而死亡,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而除此之外,在新闻报道中就再难看到“老鼠导致狂犬病”的踪影了。由此可见,老鼠导致狂犬病暂时仍是处于理论上的一种结果。
那么,对于老鼠咬伤的病人,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告诉他们不需要打了?笔者认为仍需要权衡。
虽然WHO认为老鼠只有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才能引起狂犬病,但由于相较于欧美,中国仍属于狂犬病高发的国家,因此在对于老鼠咬伤时需要更加慎重。
2021年卫健委发布的《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中提到:“啮齿动物接触一般不被认为是人类感染狂犬病的原因”,但同时也建议“经充分评估后若有必要,可根据现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规范、指南进行啮齿动物致伤后预防”。
什么是若有必要?笔者认为,可以综合考虑以下两点:
1. 当地属于狂犬病重点流行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是否接种狂犬疫苗。
2. 暴露于野生的而非家养的啮齿类动物时,可以考虑是否接种狂犬疫苗。
除此之外,医生也可以与患者本人进行沟通,在阐明清楚情况后若患者仍坚持要打狂犬疫苗,也可以进行接种,也算是“花钱买个安心”。

那么对于兔子咬伤呢?其实和老鼠咬伤是一样的,兔子也是啮齿类动物,《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中明确提到:“兔形目动物不是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不能在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中发挥作用。”因此其处理方式与老鼠咬伤类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被老鼠和兔子之类的动物咬伤后,虽然并不一定需要打狂犬疫苗,但对于伤口感染、破伤风等问题的预防仍应当引起重视,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