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狗粮知识

龙猫站不稳全身发抖(我心底的那份美好足以抵抗我的所有失望)

1

爸爸带着小月和小梅姐妹二人搬家乡下,他们坐在突突作响的三轮小货车上,缓缓的驰行在不太平坦的砂石路上。

望向四周,宽大的天空是一块蓝色画布,点缀着棉花似的白云,土黄色的大地上平铺着大片嫩绿的玉米苗。

参差不齐的树木随意地被排布在天空与大地之间,静下心来,好像还能听见林子里小鸟们的喃喃细语。

 

穿过林荫小道,路过清澈的小溪,三人来到了新家,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包围下,一幢乳白色二层小楼直立在嫩绿小草织就的地毯上。

飞廉、车前草、狗尾巴草等野花草点绣其间,楼前有黑色石头层叠堆砌起的小水池,不远处有高大的香樟树耸入云间。

小楼外,爸爸忙着安置家具,小楼里,小梅和小月冲跑来去忙着冒险,楼道里突然出现橡果子,似乎是松鼠送来的礼物。

 

这是《龙猫》开篇十分钟的内容。

这十分钟里有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活泼清幽;

有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安宁惬意;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素雅舒畅。

每个人年少时都有背诵诗歌的经历,那种被唐诗宋词操控的恐惧感,直至成年,恐怕也很难忘却。

曾经晦涩难懂的诗句,融化在《龙猫》一幅幅浓淡相宜的乡村画卷中,当我们看到这些画卷的一刹那,在灵光一闪间,诗句的艰涩变成了恍然大悟。

那些因背诵带来的苦恼,背不出来被师长责骂的难过,消失在爸爸、小梅、小月的嬉笑声中,只留下诗画共鸣时的喜悦。

2

新家的居住条件并不好,摇摇晃晃随时会散架的房柱,有点卡顿打不开的房门,能把干净的双脚涂黑的地板,需要干柴才能生火的灶台,大风一吹会嘎吱作响的房子,小梅问爸爸:“我们家破破烂烂的,会不会塌下来?”

 

打开杂物间的门,阳光冲进房间的一刹那,小月和小梅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不像老鼠也不是蟑螂的一堆黑漆漆的东西瞬时散开,小月跟爸爸说:“有怪东西”。

被黑暗填充的没有边际的狭长楼梯是去往二楼的通道,小月和小梅趴伏在通道口又听见那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她们深吸一口气快速冲上二楼,打开窗户,冲着楼下大喊:“爸爸,真的有怪东西!”

 

当孩子发出这样的疑问,家长会怎么回复他们?

我的发小说:“小时候住在筒子楼里,卫生间的墙角总是蹲着一只大蜘蛛,我问我妈那是啥?为什么有8条腿?我妈就吓唬我说‘那是蜘蛛妖怪,专门抓不听话、不乖乖睡觉的孩子’,以至于到现在,一看见蜘蛛,我就浑身发抖”。

《龙猫》里,爸爸对害怕房子塌下来的小梅说:“刚搬过来房子就塌了可怎么得了”,接着大声笑着:“我们一起大笑看看,可怕的东西就会跑光”。

对重复“有怪东西”的小月说:“那一定是灰尘精灵”,“那真是太好了,爸爸从小的愿望就是住在鬼屋里”。

爸爸用温柔的想象力缓冲了生活的困苦,缓解了姐妹俩对新环境的恐惧。

幼年遭遇的阴霾,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模糊,但绝不会消失,它会在我们某个脆弱时刻,跳出来吃掉刚刚冒出头的一点点勇气。

《龙猫》用润物细无声的情节告诉所有人:不要怕,黑暗是许多灰尘精灵在讨论搬家,妖怪很胆小用大笑就能吓跑,看起来吓人的事情,未必真的可怕。

我们无法避免遭遇困苦,但可以用勇敢、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

3

宫崎骏先生曾经说过,龙猫里的风景“绝对不是从书中看来的,而是存在记忆中的真实影像”,小到野花草,大到房屋、村舍,都是参照实物完整呈现。

豆瓣上有人整理过《龙猫》中出现的植物,除了之前提到的飞廉、车前草、狗尾巴草,还有虎杖、南荻、鬼针、犁头草、紫花地丁、苦苣菜、蒲公英、蛇莓等等约65种真实存在的花草。

《龙猫》俨然是一个庞大又严的植物图鉴。

 

城市中,这些植物很难见到,但在乡村,它们就站在田间地头,是许多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离人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

当熟悉的草木出现在荧幕上,那份被生活压抑的思乡之情像冲破乌云的明月,照耀在背井离乡的苦楚上,提醒着外出的离人:累了倦了,还可以回家

4

一切都安顿好后,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小梅和小月去医院看望妈妈,那是“连成年人都要走上3小时的路程”。

一路上,爸爸累了就躺在树荫下休息,遇到爬坡,就推着自行车往前走,对于行路的辛苦,爸爸从未有过一句抱怨。

来到医院,妈妈问:“新家怎么样啦”,小月偷偷告诉妈妈:“新家是一个鬼屋哦”,小梅问:“妈妈喜欢住在鬼屋吗”,妈妈兴奋地说:“当然啦,妈妈真想快点出院,看看新家长什么样子”。

 

知乎上有人问:“家庭完整却不幸福的童年,来自哪里?”有人回答:“小时候每次我哭,他们从来不哄,而是威胁恐吓说‘再哭打死你之类的’,现在这么凉薄也是有原因的吧。”

童年被惊恐占据,怎么会幸福?父母不够成熟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左右他成人后待人处事的方式。

《龙猫》里的爸爸和妈妈,一个稳重豁达,一个温柔开朗。

爸爸是考古学教授,既要上班也要照顾孩子和生病的妈妈,本应很辛苦的他,却从未露出过凝重或心酸的表情,反倒在妈妈因生病自责时安慰她说“幸福前总要吃点苦啊”;

妈妈生病住院,被病痛折磨得心力交瘁的她,本该满面愁容,可但凡有妈妈的画面,她的脸上全是温润的笑容,听到“新家是鬼屋”时,她的眼睛里满是惊奇的喜悦。

原生家庭的幸福美满,就在这一言一笑中缓缓流淌。

经历过这些的人,看了《龙猫》,得到了图片化的共鸣,找到了充满欢声笑语、温馨回忆的入口。

没有经历过这些人,从这《龙猫》里或许能体悟到“家”的美好,这些美好可以填补心里那块名叫“亲情”的空缺。

5

姐姐小月去上学了,爸爸也去工作了,家里只剩妹妹小梅没有去处,怎么办呢?只能托付给邻居奶奶照看。

看起来不太好相处的奶奶其实是个热心肠,小梅哭闹着找姐姐,她放下繁忙的农活领着小梅找小月,在小月责怪小梅不听话时,护短地说小梅一直都很乖,小月为妈妈病情突变崩溃大哭,她把小月当自家孙儿般抱在怀里努力安慰。

勘太是邻居奶奶的孙子,与小月同班的他是个调皮又羞涩的男孩子,他会冲着刚搬到新家的小月大喊:“你家是个可怕的鬼屋哦”,也会在大雨时,把伞放在被雨困住的小月面前拔腿就跑,小月同小梅吵架负气跑开,勘太寸步不离小梅,直到小梅平安回到了家。

 

《龙猫》用一个个日常又刺激的故事,把邻里间那些无关利益又相互依赖的牵绊刻画得淋漓尽致

紧要关头,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邻居,是找寻小梅的朋友,是安抚小月的家人,是外出工作爸爸的托付。

这是钢筋水泥墙里欠缺的烟火气,也是人际交往中稀缺的深厚谊,更是如今的我们急需找回的人世情。

6

有人说: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因为他在童年时遇见了《龙猫》。

很多人喜欢《龙猫》,不单是因为它看似简单实际高级的讲故事方式,更是因为《龙猫》里有我们穷尽一生都在追求,为之向往的纯粹。

它是父母子女间单纯的依恋,是邻里间无挂碍的牵连,是没有恶意的灰尘精灵,也是毛茸茸一呼百应的森林主人。

 

就如《龙猫》30年后再上映时,一位网友说的那样:“这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哪怕我对世界再失望,再觉得人生特没意思,我心中依然有那么一丝美好,我就这么看着它,微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