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狗粮知识

水母是动物还是植物(原来水母才是海上的霸主)

活化石比恐龙还老的珊瑚“同门姊妹”,水母是美丽的海洋生物,它们利用收缩躯体挤压内腔的方式喷水反射前行,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细长的触手向四周伸展开来,婀娜多姿。“水中之花”就是人们对水母的爱称。

 

水母与人们熟悉的珊瑚是“同门姊妹”,也是一种低等腔肠动物。水母种类繁多,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全球已知的水母约1300余种,我国已发现和记录的有713种。

水母是动物界中古老低等的类群,寿命平均只有几个月,但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一些水母物种甚至距今已有15亿年的生存历史,这些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水母身体含水量达99%,半透明。虽然在海上漂游神速,其实它们并不擅长游泳,常常要借助风、浪和水流来移动。

 

水母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也就是说,他们是属于生下来就不管的那种,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种群不稳定也不易于灭绝。在数量较低时,能迅速恢复到较高水平。在水母密度很高的地方,它们会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生存环境,也可以通过扩散离开被破坏的地方,并且迅速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因此水母可以说是环境压力下的“机会主义者”。

身体比蓝鲸还长,看似温柔实则凶猛

人们曾经认为,浩瀚海洋中栖息的长度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其实不然。187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海岸,一只霞水母被海浪冲上了岸,它的伞状体直径为2.28米,触手长36米。把这个水母的触手拉开,从一条触手尖端到另一条触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长,触手展开面积达500多平方米,远远超过海洋中的“巨无霸”——蓝鲸。

 

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

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武器。触手上布满了刺细胞,可以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送入伞状体腹面中央的消化腔,消化腺能够分泌出消化酶,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

炎热的夏天,当人们在海中游泳时,有时会突然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犹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那是水母在刺人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到马来西亚一带的海蜂水母和曳手水母分泌物的毒性很强,如果人类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因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

 

摄食几乎无选择,堪称“黑色能量通道”

水母一旦遇到猎物,从不轻易放过,但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伙伴——体长不过7厘米的小牧鱼。

小牧鱼随意游弋在水母的触须之间,大鱼游来时就到水母巨伞下的触手中间“避难”,利用水母刺细胞的装置,巧妙地躲过敌人的进攻。有时,小牧鱼甚至还能将大鱼引诱到水母的狩猎范围内使其丧命,这样还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残渣碎片。水母和小牧鱼相互利用,互利共生,水母“保护”了小牧鱼,而小牧鱼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栖息的寄生小生物,帮助水母清洁身体。水母在大洋深海的物种极其丰富多样,具有捕食、共生和寄生多种营养关系。

水母对上下层食物链均有重大影响,在物质从表层向深层的主动输送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黑色能量通道”。水母几乎无选择地摄食一切可获得的浮游动物,包括许多海洋动物的卵和幼虫,以及一小型鱼类,甚至同类相食。因此,水母的摄食直接控制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影响种群结构。同时,通过食物链的下行作用影响,水母在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之间调节种群平衡,避免浮游动物过量繁殖引起浮游植物衰竭,或因浮游动物显著降低而引起水华。

 

 

水母对上层食物链的影响主要是鱼类。由于身体含有高水分、多胶质、易分解和自溶等特征,水母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水母还能为某些鱼类提供躲避敌害的场所,这些都利于渔业生产。另一方面,许多鱼类及仔鱼也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水母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对鱼类造成食物竞争,对海洋鱼类种群补充构成威胁,进而影响渔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母数量剧增,而渔业资源全球性衰退,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水母很可能取代鱼类成为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最主要的上层肉食动物,相当于海洋的“霸主”。

水母“耳朵”预测海洋变化

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气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水母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于是,它们就好像是接到命令似的,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水母的器官发送声波做试验,结果发现能在15小时之前测知海洋风暴的讯息。

水母随波逐流,它的水平分布与海流、水团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水母种类可作为判断海流或水团性质的生物指标。例如福建南部渔民利用银币水母(渔民称之为“鳁镜”)作为台湾暖流鳀鱼夏汛的指标,准确预测渔汛。

水母毒素抗癌药物

水母是人类传统的海产食物,我国沿海常见的食用水母有拟叶腕海蜇、叶腕海蜇、海蜇、黄斑海蜇和沙海蜇。有些水母具有药用价值,我国医药对海蜇的应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提到,海蜇性咸、平,入肝肾,可消热化痰、消肿解毒、软坚散结,治热痰、口燥咽干、阴虚便秘、淋巴结核、高血压、矽肺等症,外用治丹毒、烫伤等。在现代医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中,水母毒素是一类结构独特而新颖的蛋白质和多肽混合物,活性广泛,具有溶血、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抗癌等作用,是一大类潜在的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