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操纵人类
1990年,捷克查尔斯大学(Charles University)进化生物学家亚洛斯拉夫·弗雷格教授(Jaroslav·Frege)意外发现自己感染了弓形虫。
感染后他的行动开始出现不经意的行为,反应速度变慢,就算车子开到旁边按喇叭,他也不会闪开。
他意识到,这些怪异行为可能和感染弓形虫有关。
1995年,弗雷格教授发表了大胆的假设,认为感染原虫可能会改变人类的行为。论文认为,这种以猫科动物为终宿主的寄生虫,当它感染其他中间宿主(比如人)后会入侵后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其行为。
但整个学界对这一假说反应很负面,遭到了同僚的耻笑,说这跟“我看到幽灵”差不多。他的论文被期刊拒接,甚至没人把他当作正经科学家。
现在30年过去,“弓形虫操纵人类”的假说却得到了一些证实。
2023年12月2日,澳大利亚昆士兰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出版的《精神分裂症通报》(Schizophrenia Bulletin)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从年轻开始养猫的人患精神疾病的概率比不养猫的人高两倍以上。
不过,弓形虫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在一项针对大学生和商业专业人士的研究中,感染弓形虫的人更有可能主修商科或自主创业。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 Wikipedia
感染世界三分之一人口
弓形虫是寄生于动物体内的单细胞微生物,属于原虫。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会感染弓形虫。
弓形虫究竟是如何来到人类世界的?
1908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在仓鼠体内发现了弓形虫。1938年,纽约市医院某新生儿出生后不久死亡,解剖之后发现了弓形虫。到1950年,人们才发现其会透过生肉传染给人类。
小小的寄生虫,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操纵大脑”之谜
破解谜题的关键在于——一群不怕猫的老鼠。
研究表明,弓形虫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从而寄生到各种动物身上,包括人在内,共超过两百种以上动物。
科学家发现,健康的老鼠对猫尿的臭味很敏感,会避开猫出现的地方行动,老鼠学会了怎么躲避天敌,不被猫给吃掉。
但有一些老鼠并不是,它们不惧怕猫,反而会被猫尿的臭味吸引而四处徘徊,更容易被猫吃掉。
长久以来,人类不明白老鼠为何会改变行为。
2009年,瑞典的研究团队总算发现解谜关键——当携带弓形虫老鼠被猫吃掉后,原虫就能在猫体内繁殖,所以这些原虫是为了繁殖而控制了老鼠。
该团队还分析了弓形虫的基因,发现里面有基因会影响多巴胺的合成。
当原虫寄生在宿主体内,就会劫持白血球,轻易进入大脑,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会降低老鼠或人类的恐惧与担忧。
被弓形虫感染的老鼠,会分泌更多多巴胺,就不怕猫了。实验也已经证实,只要对老鼠施用促进多巴胺分泌的药物,老鼠就会做出相同的徘徊行为。
不怕猫的老鼠很可能是感染了弓形虫。| Wikipedia
但目前有关弓形虫改变人类行为的原因还有待更明确的研究。
避免弓形虫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呼吁,孕妇应避免接触院子里的土壤、沙池中的沙、以及猫的粪尿,也应避免食用生牛排或生火腿等没有充分加热的肉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