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鲜电商行业的一员大将——每日优鲜,砍了旗下“极速达”业务,随即,约700位员工被通知结束工作,公司原地解散。
其实在今年三月,每日优鲜就已经开始大面积裁员,原本2000多人,剩下不足900人,供应商也经常登门讨债。
曾经的每日优鲜,半小时就能把生鲜送到家门口,受到很多一线城市白领的喜爱,用户数超3000万,8年里拿到了超110亿的融资。
可现在,一家年收入超70亿的上市公司,说没就没了。
01
回想多年前的每日优鲜,那时候它初出茅庐,有的是钱和能力。
但它有个最大的死穴:就是搞不定用户。
创始人徐正是数学天才,智商过人;卖货有营销大神徐晓辉,曾任凡客诚品、猎豹移动的副总裁;公司高管有过生鲜、农业的资深从业经验,每项大事都有专业牛人操盘。
为了达到“用最短的时间,将生鲜送到用户手里”,徐正决定建立配货的前置仓,每日优鲜也做到了“在用户看一集电视剧的功夫就能拿到货”。
但前置仓需要配置冷柜,空调24小时,每个站点,一年电费要花20多万,2019年,每日优鲜在全国就有1500家前置仓。
如此高成本之下,再来一轮百亿融资也不够他烧。
02
最要命的是,在盲目盈利和深耕用户之间,每日优鲜选择了前者。
它开始砸钱营销,最多时一年怒砸8亿,不顾一切地增加用户数量,为的就是促成交,完成盈利。
但事实证明,花钱补贴是最不讨好的盈利方式,不仅投入高,粉丝粘性还极低,运营成本往往超出预期,口碑很难维持。
开源不行那就节流,每日优鲜开始收缩战线。
为降低亏损和经营难度,每日优鲜迅速关掉了一部分前置仓,到2021年自有前置仓只剩631个。
并且,每日优鲜还想出了转移亏损的新方法:加盟。
2019年下半年开始,每日优鲜推出“微仓”玩法,打出“0元当老板”的口号,将一些闲置的前置仓承包给个人,只要交5-10万元的保障金,就能当店长。
但这种把亏损转嫁给加盟商家的方式,不仅没有止损,还更加败坏了每日优鲜自己的品牌名声。
因为很多微仓,为了控制成本,开始囤货、压货;还有人把空调关了,给冷柜断电,导致食品加快腐败。
有顾客收到了变味的隔夜肉、烂心的苹果,长毛的葡萄,严重时,一整包蔬菜有一小半是烂的。
由此,用户体验急速下滑,很多原本的老用户都脱粉了。
而反观真正活下来的国内大厂,又是怎么做的?
当华为还只是个小公司,技术、管理、质量等企业竞争的要素都不行的时候,华为只在诚信和服务上下功夫,一旦给客户承诺的,无论如何都要实现。
所以几年前,当国内有一群中小企业家来华为访问时,问任正非是否能够指点一下商业模式,让他们做大。
任正非的回答是:这是一个看起来比较直白,却又实实在在的秘诀,因为华为当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03
不光得罪用户,每日优鲜把优质供应商也得罪了个遍。
前期为了补贴用户,每日优鲜疯狂压低供应商的售价,还长期拖欠货款。
一位被欠了100多万的水产供应商透露,面对欠款维权,每日优鲜经常踢皮球:“我找了采购,采购让我找北京总部,北京总部理也不理,说不行你就起诉去吧。”
图源:黑猫投诉
有人找来了每日优鲜上市前的招股书,发现自2018年起,每日优鲜在连续3年拖欠供应商货款高达24亿元。
甚至为了维护平台的声誉,每日优鲜经常会要求供应商撤诉,签署保密协议,约定时间分期兑付,以求消息封锁。
供应商维权现场,图源:新消费日报
但纸包不住火,在前几日每日优鲜“原地解散”之前,能跑的供应商早就跑完了。
每日优鲜早已陷入了严重的恶性循环,直到崩盘的到来。
对于广大生鲜供应商而言,每日优鲜显然算不上是好的合作伙伴,然而它还是在作死的路上,欠款耍赖,败光了自己的最后一点“人缘”。
就连马化腾,掌控着大如腾讯的体量,也深知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2015年,马化腾就说过,腾讯未来的发展,是和所有合作伙伴共赢的一个新生态。
“过去确实很多不放心、不信任,出于本能很多事情百分之自己做,包括搜索、电商等等。但现在我们真是半条命,我们把另外半条命给合作伙伴了,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生态。”
04
每日优鲜开创了一个模式,但是它没有建立较深的护城河,强敌环伺,四面围剿之下,先驱很容易成为先烈。
同行盒马创始人侯毅早就公开“劝过”,每日优鲜就是做给投资人看的:“如果不烧钱、不补贴,无法获得足够的流量与用户黏性,这更多是一种‘to VC’的模式。”
这种声音早已有之,但每日优鲜在疯狂融资的早期,逆耳忠言,它哪能听得进去。
主营业务不赚钱,落地就死,上百亿融资就像进了无底洞,每日优鲜对金主们越来越难以交代。
2018到至2020的三年间,每日优鲜累计亏损107.87亿元。
在如今人去楼空的情况下,创始人徐正只能用“我没跑路”来稳住追债的供应商,但这却遭到网友无情吐槽:都到这一步了还在骗人。
05
每日优鲜的教训,无疑是惨痛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的战略规划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1、领导者的短视:账上有钱时、烧钱补贴做市场;钱烧光了就欠供应商的钱、出现裁员问题。
2、融资手段浮于表面:创始人徐正的故事讲的好,能拉融资,但最根本的商品、服务却脱离了消费者。
3、好想法放错了实施环境:每日优鲜推出的前置仓走不通,是因为徐正自己都没有捋清这个成本。如将前置仓作为一个独立模式去创业,难度确实很大,但如果嵌入一套成熟的商业体系中,把前置仓放到更大的生态里可以帮助平台节约成本,将到店零售、到家零售加社区零售三种模式融合去做,就会有希望。
以美团买菜为例,单独的业务在美团中可能很难赚钱,但能帮美团省钱,可以扩充类目、推高流水,保证配送体系的效率,提高对供应商的议价权,甚至是推高股价。
如果将其比作健身,美团买菜有自己的房子,在自己家里买个跑步机健身,很轻松;但每日优鲜得花钱盖房子健身,然后还得给跑步机预留资金和面积,既浪费钱还占地方。
无论是商业维度、行业维度,还是社会维度,每日优鲜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永存敬畏。生鲜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行业,提升中国农业上游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任重道远,中国生鲜行业最重要的是别打架了,壮大品类,少做博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